K-pop粉絲忠誠度在全世界大概無出其右,除了慣常的應援與fan wars,還得努力打榜。我剛開始接觸K-pop時,以為「一位」是某種年度大獎,不久後知道原來只是某電視台音樂節目的週冠軍,才對粉絲打榜的熱忱另眼相待。
南韓最重要的流行音樂節目(有排行榜的),是上圖這四個:Show Champion、M!Countdown、Music Bank和Inkigayo。其實收視率都不高,約為1-2%,但仍被視為一般韓國民眾接觸新歌的主要管道,藝人希望在這些節目得到週冠軍也是在情在理。畢竟這就像電視節目收視率,雖然經常被質疑數字的客觀性,仍是個可以拿給廣告主參考的成績單。
我真正搞不懂的是,為什麼音源計分權重高達40-65%,實體專輯銷量的權重卻只佔5-15%。倘若「音源是路人,專輯是粉絲」這個假設成立,這些音樂節目的計分方式豈不是在告訴大家,多少人聽到這些歌、比多少人愛這些歌重要得多。
這種傾向在Inkigayo尤其明顯,不但專輯權重僅5%,還比其他節目多了權重高達35%的YouTube點擊率。
為什麼不是按讚率而是點擊率?用膝蓋想也知道點擊率高的,必然是大品牌、已經享有盛名、或擁有大批粉絲基礎的藝人,再加上演算法推波助瀾,動不動出現在推薦清單。我就經常不小心點進根本沒打算看的MV,既然點進去了就隨便聽聽。
想來想去,只得出一個結論:因為音源網站Melon、Bugs、Genie、Naver...要賺錢,而痴心粉絲是最牢靠的顧客。他們不但會自掏腰包買會員,還會募款買成百個會員名額全力打榜。
另一個我想不通的地方是,K-pop明明有許多國際粉絲,但這些音源網站或音樂節目仍完全使用韓文。國際粉絲得參考善心網友們寫得像維修手冊的指南,費不少勁才能開通帳號去投票。主事者顯然並不鼓勵外國人參與這盛事。
我個人的結論又回到前面:這些成績是給韓國廣告主看的,製播的節目也是給韓國民眾看的,不宜混進太多對收視率沒貢獻的歪國人。
當然了,以上純粹是未經科學證實的臆測,如果有人能告訴我真正的原因就太好啦。在商言商,無論電視台和音源網站如何操作,只要觀眾和歌迷肯買單,就還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。
有些網友覺得這些音樂節目根本沒意義,不但收視率低,計分標準莫名其妙,同樣曲目舞蹈反覆表演也令人生厭。
對此,我倒有個比較樂觀的想法:瞧瞧那斥資搭設的佈景和燈光效果,有電視台專業人員代為錄製表演,對經紀公司和歌手有利無弊。就算得花不少時間排練錄製、花許多錢訂製服裝,聘請髮妝造型師和伴舞,只要負擔得起,長期而言應該仍可獲益。
再說近年來電視開機率越來越低,多數人都在網路上看節目了。節目收視率低,可由網路的點擊率來彌補。一則三分多鐘的熱門女團現場表演能有破百萬的點擊率,不無小補。更別說廣大的國際歌迷都得靠網路餵養啦。
至於音樂榜對小品牌和新人不公平的問題?其實整個市場的每個環節都對他們不友善。我們只能重新設定觀點,不要把音樂榜當成標竿,認清它們隸屬於商業操作的一環。單純享受表演,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最美好部份。
留言列表